恩施市三岔镇:五彩土豆迎丰收 振兴致富话巨变
来源:湖北日报客户端时间:2023-08-28 23:34:35

土豆花儿开,花海掩村寨。漫山遍野的土豆花,亮出了大农业新风采。铺天盖地的土豆花,捧出了山里人的情和爱。

金秋硕果累累的季节,对恩施市三岔镇的村民而言,更是收获的季节,收获的不仅是一颗颗满载致富希望的土豆,更是收获了四十载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山乡巨变。

土豆豆变金豆豆


(资料图)

一亩地能产多少马铃薯?唐浩家三代人,各有各的数。

唐浩的爷爷唐敦国说:“年轻时,种得好,能上1600斤。”

唐浩的母亲杨艮桃说:“几年前,遇上好年景,能收2000斤。”

唐浩说:“这两年,亩均产薯3000多斤,甚至4000多斤。”

地还是那地,产量却翻了倍,奥秘何在?

唐浩说:“父辈们都是种田的好把式,如今产量高,关键在于种薯好。”对儿子这番话,杨艮桃感触颇深。

过去都是自留种,头年挖的马铃薯,挑个大、周正的,来年当种薯。几年种下来,产量就走下坡路,病害也多起来。

“现在咱们三岔早就推广普及新型马尔科,您说的那些问题都是老黄历。”唐浩笑着接过母亲的话。

起初,尽管种植新马尔科,产量平均可提高约两成,但那时乡亲们对新技术不熟悉,担心颇多,仍普遍选择自留种。在得知推广新型马尔科的政策后,唐尚浩的父母拿出两亩地,做了试验田。“收获时过秤,一亩地多收了几百斤。”杨艮桃说,第二年家里的地绝大部分都种上了新型马尔科。

杨艮桃给算了一笔细账,近5年,马铃薯市场均价每斤0.8元左右,亩均增产约2000斤,意味着每亩增收1600元上下。“除去必要开支,收支相抵,还是划算。”

脱贫薯变振兴薯

5000斤马铃薯,怎么卖?

唐敦国说,当年赶集,肩挑背驮,一次带100多斤货,能不能卖完,还要看运气。

“卖5000斤?没想过。”“晚上挖、白天卖。”杨艮桃说,几年前,那时候,信息不灵,也没仓储设施,彼时道路条件差,大货车进不了村,农户只能开农用车、拉架子车,把马铃薯运出去卖。

说话间,专业合作社打来电话,说是货车已进村,问杨艮桃要5000斤马铃薯种薯。对接、安排,几通电话,5000斤马铃薯轻轻松松卖了出去。

唐浩三代种马铃薯几十载,对马铃薯的销售之变感触格外深。

近年来,为解决信息错位、沟通不畅,好薯不好销、卖不上好价钱等问题,三岔镇充分发挥“互联网+”的作用,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、产销精准对接的马铃薯产销机制,让小土豆连通大市场。如今,三岔村村通公路、户户通宽带,硬化路连到田间地头。“互联网+路网”,带来马铃薯交易模式的更新,种植合作社直连全国市场,一个电话、一条微信就能接上头。

为了更好地融合线上线下,三岔镇充分发挥政府主体责任,连续多年成功举办“土豆花儿开”文化旅游推介活动。“我们把马铃薯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成果、促进乡村振兴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优势主导产业。”三岔镇相关负责人表示,将持续推动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,力争马铃薯产业产值实现新突破。

“现在三岔的土豆豆在多方努力下,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豆豆。虽然市场价格没太多的增加,但是产量、销量增加了,算笔账,整体收入还是增加的,我们的生活也在几十年间悄然发生着巨变,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。”三元坝村村民李光明说。(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向友铸)

关键词: